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管理 >> 中小学校长论坛 >> 浏览文章  
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策略探究·浅谈学生管理机制的完善
时间:2010/8/11 15:50:46  来源:自贡市教育局  浏览:   字体:

 

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策略探究·浅谈学生管理机制的完善

自贡四中    刘  黎

以下是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简表和新课标下的华南师大附中教师教学综合评价方案,我想从这两个简单的表册入手,谈谈学生管理中的评价体系建设。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简表

 

学校

班级

教师

科目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评价结果(分数)

 

合格

不合格

教学目标

1.多维目标的定位与设计

2.目标规划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的适合度

10-9

8-7

6-5

4以下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逻辑的梳理、重难点的把握

2.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

3.教学资源的拓展、运用状况

25-22

21-18

17-13

12以下

教学方法

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3.面向全体与注重个体发展关系的处理

20-15

14-10

9-5

9以下

学生学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效度

2.学生在学习中有否积极的情感,如好学、乐学、会学,敢于表达和质疑等

20-15

14-10

9-5

9以下

教学效果

1.多维目标的达成状况

2.学生全体发展和差异发展

3.特色与创新情况

25-22

21-18

17-13

12以下

总评

总分

等级

优(90分以上)

良(89-80

合格(79-60

不合格(59分以下)

课堂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1 . 教学上注重基础 性  2 . 教学设计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   3 . 强调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 . 强调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性  5.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

6 . 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新课标下的华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方案

 

 

权重

分数

总分

教学工作量

1

10

 

 

 

100

学生评教

4

40

科组长评价

1

10

教学评比

1

10

教学科研

2

20

校本课程

1

任选

10

 

研究性学习

1

从两个表册不难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评价功能上,淡化了评比与选拔,更加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作用;第二,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师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并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是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教师的教,又关心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和谐发展;第四,在评价标准与要求上,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第五,在评价方法上,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和成长记录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等等。

第一,加强对新课程师生评价体系的认识,让课堂更加高效。

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的要求是 :淡化分数与评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标准与内容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评价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课堂表现评价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 (2)课堂表现评价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3)具体背景性。因为每一个课堂都是独一无二的。(4)小组合作评价是课堂表现评价的有效方式。(5)教师不能仅凭学生在某一课堂中的表现,就对其下结论。教师需要综合学生在不同课堂中的不同表现,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表现评价的有效。

因此,对教师评价的改革也应该 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同时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还要打破只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所以,对 学生的管理评价既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又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关注个体价值。同时,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第二,加大考试改革力度,合理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改革考试就势在必行。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和原则是(1)高中学业成绩的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的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实验稿)》为依据。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2)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说,就是要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 (3)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应是多样的,在改革传统的量化的评价方法基础上,注意采用质的评价方法,注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4)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的,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尊重和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既要有外部的评价,也要有内部评价。 (5)高中学业成绩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的结果,也要关注评价的过程。注意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回流效应,尽量减小负面回流效应。(6)控制和适量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考试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活动中去。

加强模块学业成绩和毕业水平评价,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应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测验考试,其中终结性的测验考试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基于课程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第二层次是学生毕业成绩水平的评价。

      评定学生的毕业水平需要终结性的毕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的评价。

      (1)毕业水平考试。

      毕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所达到的学业成绩水平,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之下组织统一的毕业水平考试会有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选修模块的数量多、涉及面广,学生所选修的课程模块差异大,且有相当一部分模块不适宜用考试的方法检测。针对这一情况,毕业水平考试应分三部分。第一是统一考试,第二是学校自主考试,第三是开放式考试。

基于必修模块的统一考试:统一考试基于必修模块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只对那些适宜采用书面考试方式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的必修模块组织统考。组织统一考试的好处是可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统一考试一般由省或地区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主持,这样可以保证统一考试的正统、规范,可信度高。

基于选修模块的学校自主考试:上述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其内容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其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可考虑对这些学科的选修课程组织毕业水平考试。

       开放式考试:开放式考试适用于以活动和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体验、了解和技能发展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科。开放式考试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现场表演、实践操作、撰写论文、面谈口试等。

      (2)针对学习水平与过程的质性评价。

高中毕业水平评价既要反映终结性考试的结果,也要反映关于学习过程的质的评价结果。质的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是资料性、描述性的,或为了简便起见,用具有相对稳定内涵的等级进行报告。与模块学业的评价一样,不应把质性的评价结果与量化的评价结果简单地相加或加权相加,而应同时分别报告。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更加人性、人文。

综合素质评价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人的素质水平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2)科学性原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全面关注被评价者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对自己进行主动发展的同时,不断反思,健康发展。 (3)激励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自我展示,主动发展,逐步引导每个学生走上成功道路。(4)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内容,引导学习发展的目标;通过评价方法和手段,引导主体参与、反馈矫正。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化,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前者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

       一般性发展目标: (1)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2)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3)交流与合作; (4)探究性学习和创新精神

     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评价学科发展目标时,注意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的交融。

第四,加强对学生学分的管理,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

    学分制管理是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制的基础上的。离开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管理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必须开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及大量选修课,构建一种多元化、有较大弹性、动态的课程结构,这无疑会推动学校课程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多元化建设。学分制管理可以把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纳入到统一的评价系统内,使学生不仅重视高考科目中学科类课程内容,而且重视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以及在素质教育中有重要意义的新型课程形式,如微型课、专题系列讲座等,因而有效地促进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革。

实施高中学分制管理与评价,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有利于选课制的有效实施,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纠正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分制管理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和时间。   

       学分制管理的实施,是以大量的、多样化的、高质量的选修课为前提的。这些课程多为关注社会需求、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科技的发展,并加深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课程,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补课。在学校师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必须一人开多课,一课多人开,这就改变了长期以来“一人一课、循环往复”的那种无竞争力和无挑战性的局面。与此同时,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讲授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作者。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促进他们不断的钻研业务,提高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以便开出高质量、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学生的素质是通过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必须构建完整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校必将对办学方针、办学目标、教育思想、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进行反思和研究,以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学校课程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可选择性方面发展。保证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内容,给学生充分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多样化的选修课的设置,也要求学校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