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管理 >> 中小学校长论坛 >> 浏览文章  
中学校长应如何直面课改
时间:2010/8/11 15:41:51  来源:自贡市教育局  浏览:   字体:

 

中学校长应如何直面课改

自贡市外国语学校    潘   华

高中课程改革已在我市全面启动,直面课改,学校校长究竟要做些什么,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校长的面前。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重要决策者,同时也是实施决策的组织者,他要在一定时空内把分散的“人、财、物、事、信息、环境”等诸多因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有成功的校长认为学校管理就是文化实现,就是校长扬起的价值风向标;学校管理就是队伍建设,就是校长形成的管理文化场。这无疑道出了学校校长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就如何面对高中新课改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校长要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一所学校的工作局面能否打开,学校能否持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往往与校长是否善于提出正确的工作思路有很大关系。校长的工作思路,能反映其思想方法、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和教育价值观。学校的工作思路就是校长按照教育方针政策,进行谋划和决策的思维活动,是校长工作的重要一环。

校长教育价值观的关键是要解决“愿否”与“持否”的问题,以破除犹豫徘徊的心态,要有用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的战略意识,要有用今天的变化走向明天的实践勇气,使自身的思想定位始终如一地站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基线上。校长对工作怎么“领”、对教师怎么“导”,学校发展目标怎么定、路子怎么走,显然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各种观点纷至沓来,至少目前还没有成型的、可以照搬过来、适合每个学校发展的思路,这就要求有责任心的校长,要善于综合分析各种教育信息,准确把握教育规律,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素质、学生基础、学校发展条件、当地人文经济环境,提出适合本校发展到新思路、新办法,另辟蹊径,引领学校不断发展。只有学校发展的思路清,办学才能方向明、目标准、步子稳,才能动员教师、组织教师,进而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实现学校的不断发展。像我们这类没有一流的办学设施,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学生来源,却要连续不断取得较好办学效益、把二流、三流的生源送进大学的二、三流学校更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思路。   

因此,校长必须加强对学校高中课程改革的决策领导,身体力行,走进高中课改的“田间地头”,即走进课堂,走进教研,走进教师,走进学生,以实践第一的“田野式考察”为依据来制定相关改革政策,从而提高政策实践的务实性和有效性。
    那么,校长领导高中课改的基本定位是什么?我认为校长领导高中课改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服务。其一是要能够营造高中课改的舆论氛围,促成高中课改在学校这片沃土上扎根,为高中课改“立法”与“正名”,促成高中课改脚踏实地的发展;要让教师清楚高中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顶端,其改革的成败关系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的幸福美满,学生的健康成长,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应勇担大任,责无旁贷。其二是能够建立高中课改的合理机制,建立旨在“基于教师,通过教师,为了教师”的改革机制,使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倾听教师的心声,根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立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基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达到对高中课改的实施有一个全局性的总揽,做到全局在胸,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实践偏误。校长特别是对于考试评价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应秉持评价最关健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为了改进的评价取向,敢于实践探索,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坚信高考改革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二、校长要有攻坚的毅力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场基础教育的严峻攻坚战。改革中难点的预测力和攻坚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推进。校长只有对本校高中课改的难点有充分的预测与分析,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首先要认识优势,即校长对学校人、财、物的家底,要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深明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求知己;要准备优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善于利用优势,学校的优势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发挥效能,也唯有通过利用才能提升品质。
    二要弥补不足。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同样,一所学校自身不足的受限,也会影响乃至制约到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铺开。总的来说,慎重发掘现有条件才是最佳实际的行动方面,即要扬长避短,以优势来弥补不足,变短为长,形成整体。
    三、校长要有点将的魄力
    古语有言:千金易得,良将难求。校长做好做强师资配备,以求师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推进高中课力改的又一关键。

为此校长首先要盘点本校的教学骨干,对本校的教学骨干要心中有数,对高中教师的任用应走自上而下的选定和自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的民主化道路。一是按常规点将,点学科带头人,点骨干教师,点教学新星;二是超常规点将,校长超常规点将不仅要有选人的“独眼”,更要有识人的“慧眼”,所选之人应具有事业心、理论功底和实践情怀;三是组建专业梯队,校长要立足于高中教师团队的构建,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专业辐射和带头作用,谨防“全部老年化、全部年轻化”的两个极端,以实现教师团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团结合作。
    一是做到有传接性。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专业引领作用。老、中、青教师的比例要合理,职称的调配要有承接性;在方式上,结对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对形式既可以是学科内又可以是跨学科,既可以是年段间又可以是跨年段。
    二是做到有梯度性。旨在构建合理的教师专业发展梯队。横向上要有跨学科性的骨干教师,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学科间的专业连接点;纵向上要有各学科的带头人,以打通本学科各年段间的隔离,形成学科组内的专业承接点。
    三是有可持续性。确保教师团队专业化的整体发展,以防止教学业务骨干的空缺和青黄不接的专业断层。
    四、校长要有重视衔接的意识

高中课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校长除了要引导教师明确国家实施新课改的意图、领会新课改的整体思路和基本理念、深入理解高中新课程的崭新构想外,校长还要引导教师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重视教材学习的衔接。要引导高中教师研读课标,掌握教材变化的脉络和走向。即新旧教材有什么差异?编写体例有哪些不同?知识内容有哪些变化?逻辑框架有何取舍?新课标对不同教学阶段做出怎样的要求?初中教材哪些知识点淡化了、取舍了?哪些知识点是高中阶段的空白点?哪些知识是需要铺垫和衔接的?哪些知识是可以跨越的?这样才能达成初、高中知识体系的平稳对接和过渡。
    重视学习特点的衔接。高中的学习相对初中来说,具有知识量增多、灵活性加大、内容抽象度加深、综合性加强、课容量增大、能力要求提高、进度加快等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高中的学习特点和智慧挑战,提供充分的过渡期和缓冲空间,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习层级的跃升。
    重视学生学情的衔接。做好学习情况的摸底,立足于对学生以往学习经历进行简要分析,把握学生总体的学习概况其中包括学习的特点、风格、倾向性等等;做好心理状态的过渡,特别要疏导高中新生普遍存在的两种学习心理的极端--即骄傲放松的心理和挫折自卑的心理,特别是我们这类学校的学生,后一种心理更为严重。
    重视初、高中教师的衔接。高中教师应深入初中课堂,看看初中课堂是如何贯彻“三维”目标,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特别是要了解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对话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挖掘、生成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等,以便在高中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最根本的是做好人员的衔接,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团队。
    五、校长要有抓培训的举措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育上的一场革命,学校校长要给教师增加一些忧患意识,使教师树立只有不断地研究自己,否定自己,才能研究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昨天的思想。因此,抓好教师培训是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培训取向上,要坚持不是培训学历,而是要培训学力;不是仅要求做完乃至做过,而是要求实效。在培训经费上,要将教师培训的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的财政预算内,优先予以保证,树立培训是教师最大福利的观念。在培训方式上,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略,积极探索校本教研制度,力求将培训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外来转向本土,由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对于形式,应力求多样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因地制宜,因教而异:讲座、观摩教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读书活动等等;对于内容,培训应覆盖以下四个部分;其一,课程理念通识培训——为教师全面理解与贯彻高中课改的主体理念和价值取向提供指导;其二,各学科课标培训——为教师全面理解与掌握本门学科的框架结构和课程价值提供指导;其三,教材教法培训——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文本提供指导;其四,课程模块培训——为教师全面地把握课程内容多端口、多系列、多层级的组织模式提供指导。在培训考核上,应实行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针,坚持“要上岗,先培训,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同时,校长应加强对后勤的统筹领导,整顿各项后勤保障,盘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设备的有效率和使用率。精挑有责任心、有专业能力的后勤人员,千方百计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要动员后勤人员全员树立为高中课改服务的事业心,并付诸行动;建立以教师为主体对后勤人员的评价机制;要通盘规划,科学利用,统合各后勤处室,形成后勤服务的一体化格局,为高中课改做好后勤保障。

总之,在高中课改中,学校校长要从那种延长教学时间、改善办学硬件、教师体力大于脑力的粗放型教育走向关注学情、方法、实效的精细化教育。校长要持续不断地超前学习,通晓教育理论、深谙教育管理、体察教育实际,使自身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升级,使智慧之泉越发畅通,呈现在师生面前,校长才能始终是前进的校长、创新的校长。校长更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让教师获得成功感、幸福感,从而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如创造学习条件,满足学习的欲望;改善工作环境,满足自我展现的欲望;丰富校园生活,满足娱乐的欲望;科学评价激励,满足成功的欲望;提升师德品位,满足人格尊重的欲望;提高待遇,满足物质享受的欲望等等,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平台,在课改中更好地开展好创造性活动,使学校管理朝着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