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也应重视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
富顺县富世镇共和中学 聂忠义
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成功之处将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将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前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说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除了知识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现状及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则是只考课本上的原文篇段,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
第三、初中对语法知识教学的淡化,中考不涉及。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许多学生连什么是主、谓、宾都没有听说过,而这块极其重要的知识实际应该在初中时期得到补充、巩固、加强,但遗憾的是这块知识却成为盲点,因为这块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的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特别是古文教学更是让教师头疼,教师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加不会举一反三。语法知识向来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不是考试点,但却应该是知识点,而且应该是最基础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语法知识没有系统地学习的话,不仅语文学习会受到影响,甚至连英语学科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第四、初中语文课改中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工具性的重视不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课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非常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过程体验及思想上的升华,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应用文体掌握得不够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而书面表达能力尚不足等。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又增添了负担,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不少,但却无法将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这无疑没有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最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精通的特点。学生分数往往比较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松则一落千丈,紧则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往往不重视语文学习,随便应付。
三、初、高中语文课的特点
要想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编排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
初中语文学习的三个过程:第一阶段,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课文按照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着重培养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并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课文按文体分类编排。
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有质有量,如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阅读训练”“听说训练”“作文训练”,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由于对这些知识的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
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认认真真地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培养健全的人格。课文编排突出了综合性。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五大特点。
其实,尽管初、高中教学存在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学法上的差异,知识体系的差异,但初、高中两阶段的教学必须是连接的,我们教师应做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发展,渡过适应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实很多,其中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素养包括“积累、语感、思想品德、方法习惯、文化品味、知识情趣、视野角度”等等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新课程标准分明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语文新课标中规定: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而了解初高中语文的差异性,才能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四、初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实中有的教师对于初、高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有抱怨的思想;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教师讲(“满堂灌”)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满堂问”)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与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学为主)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五、对衔接措施的思考: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高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否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重新确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其各自的价值。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题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除了高中教师应将高中、初中的课程标准一一对照,分析其不同之外,初中教师同样应该熟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而发现、找出初、高中语文衔接存在的问题。还可请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参加过国家和省级培训的教师现身说法,做讲座、举行示范课、高一和初三教师互相听课、讲课、说课、,请高一教师给初三教师做讲座,从教法、学法、知识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衔接。让初三的语文老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学生,以适应高一语文的学习。
2、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如语法知识等)让授课教师有意识地补充有关知识,积极地引导、促进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3、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而对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要少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因而初高中在教法、学法上都有较大差异,初中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就应该改变为更接近高中语文的教法,去带动和影响学生学法的转变,从而达到初高中的较好衔接。
在具体教学中,初中教师要有不拘一格的勇气,敢于突破框架,走出课堂,采用诸如文学知识竞赛,情境教学法,排演课本剧等形式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初中学生刚一进入到高中,就能感受到学校中浓厚的大语文氛围,近快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规律,以期让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