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管理 >> 中小学校长论坛 >> 浏览文章  
更新德育理念,优化德育管理,扎实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时间:2010/8/11 15:52:39  来源:自贡市教育局  浏览:   字体:

 

更新德育理念,优化德育管理,扎实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浅谈在高中课改下的学校德育管理

自贡十四中  程家海

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构建我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教育模式、评价方式及管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育人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一目标在学生管理、德育内容和学生评价方式上对新课改前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学生管理上,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主要途径,对于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和社会要求有着重大的意义,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时光是在班级里度过的,因此,班级对学生影响至深,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要“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格的课程修习计划”,而随着学生的选课和“走班制” 教学模式的逐渐实施,教育教学途径与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之中。学生教育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将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德育内容上,新课改要求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三年共计270学时,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学生三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这就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作为必修课加以规范,如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受益、避免弄虚作假也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难题。

在学生评价方面,课改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学习评价体系。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采取何种方式评价,如何记录,如何充分体现成长记录的价值,如何避免走过场,这些在工作中都必须正确面对。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更新德育理念,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做好德育工作,切实为普通高中课改的顺利开展服好务。

一、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专门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协调各学科教师与校外活动基地的联系,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研究性学习管理细则》、《社区及社会实践管理细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等各种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

二、  建立并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普通高中课改“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按照这一评价要求,学校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时,一是要真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根据学校和班级的特点,从学习成绩和表现上设置得分点,从前后不同阶段加以对比,给以学生加分,目的是发现、肯定、彰显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二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的、年级和班级的活动,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自如表现,获得成功感,这样也丰富了学校艺术生活,营造了学校文化氛围,并给学生以加分的机会。三是成立各种协会、社团,健全各种组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给予学生以表现的广阔空间,塑造其优秀品格。有了丰富多彩的评价载体,成长记录手册既有了记录内容,评价方式又有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  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

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班主任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班干部协助管理,形成一定的班级氛围。而随着学生自主选修、“走班制”的出现,势必对原有班级管理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学校一是要根据选修课的开设情况,根据学生实际,加强对学生进行选修课的指导,尽可能减少对班级管理带来的冲击。二是改革管理模式,采用“一岗双责”的形式,明确要求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任课班级的班主任,班级管理责无旁贷,要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中去,这样任课教师的职责就从单纯的从事学科教学一下子扩大到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来。

四、积极拓展渠道,寻求社会广泛支持,为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供更多机会

在普通高中课改中,对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有明确的学分和时间规定,学校一是要拟定详实可行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实施方案,突出其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积极拓展渠道,采取校园实践活动、与职教实训基地合作、与企业联姻、寻求社区支持等形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接受实践活动和服务的机会。三是要切实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相关培训。学校与相关社区机构和单位在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培训,让学生熟悉实践与服务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与服务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体会。四是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学分。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后,学校对形式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的激励性和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为了杜绝弄虚作假,要依据严格的认定程序加以认定,社会实践的评价以是否参加和参加的质量为依据,没有参加或时间不足的不给予学分,参加过程中质量低劣的不给予学分;社区服务的评价,则以服务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并在年段或班级进行公示无意议后,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