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管理 >> 中小学校长论坛 >> 浏览文章  
新课改的两大核心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时间:2010/8/11 15:43:18  来源:自贡市教育局  浏览:   字体:

 

新课改的两大核心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自贡市蜀光中学  甘建情

新课改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在新课改中着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课程体系建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改革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主要载体。

一、课程设置的两大原则:基础性·选择性

课程,对学生来说是达到国家“基本要求”、获得个人“个性成长”、实现个人“潜能开发”的主要载体;对学校来说是服从于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弘扬学校办学传统和丰富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载体。即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主要载体。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该着力加强自己的课程体系建设,并始终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建设。新课改中的课程管理明确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每所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为真正创建学校特色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这是每所学校大有作为之地。

1、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即是课程设置的必须服从于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基本水平”。“基本要求”分成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即让学生通过学习打上“国家”、“地方”、“学校”三枚烙印。“基本水平”是学生应知、应会、应掌握、应应用的水平,学生必须具有基本素质,不具甄别性、选拔性,达则合格、不达则不合格。

“基础性”课程体现为直接递进的四个层次:

              德育类

              智育类

              体育类

基础性课程    美育类    核心学科    核心模块

              技术类

              活动类

              实践类

由此可见,“核心模块”是基础性课程之魂,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必须实现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的“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即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国家和地方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根据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开设足够多的、各种类别的、各种层次的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广而言之:学生可以从“不同方向上”获得发展,学生可以从“不同层次上”获得发展,只要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最大发展,就实现了“选择性”课程开设的目的。“选择性”是本次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选择过程本质就培养了现代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之一。

“选择性”课程设置,必须以学生“个案”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因材实教的具体体现。

                   知识拓展类

                   特长培养类    选修学科

    选择性课程     课题研究类    必修学科中选修模块

                   项目实践类

                   活动体验类

    由此可见,学生能够有效地实施“选择”是选择性课程的灵魂。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选择、不同发展层次的选择,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选择指导、学科指导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让学生在选择中成长本身就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选择性”课程只实现“有人达到”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确保了培养的学生符合国家的“基本要求”、适应了国家和地方对各类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的四大关键:思维·分层·主动·潜能

“有效教学”是教师职业永恒的主题。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好构成课堂教学的空间坐标系。教师实施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下,在空间坐标系中勾勒出“教学效果”的立体图形。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生必须在学习方式上有较大改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鲜活”的成长。

1、思维。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应试教育”过份地强调了学生模仿具体的“题”,通过“题”的大量地、机械的、重复的训练,进而使考试得到高分。“素质教育”必须大力强调学生模仿学科思维,良好的学科思维训练与掌握是学生学科学习之魂。透彻地分析学科特点(尤其是各模块特点)、开展学科思维及学法指导、在知识讲解和例题剖析中充分展露思维过程、在作业批改和评讲中纠正思维错误、在考试中着重考查思维掌握状况、在学生评价中以思维掌握为首要标准。按此实施的教学就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更多是过程与方法的传授,学生就会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层次。任何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对同一教学模块,都存在“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即存在层次差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体现为:让好生吃饱、中生吃好、差生消化得了。因此,强烈的层次意识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准确把握学生不同层次的状况,照顾不同层次而设计教学,照顾不同层次实施课堂教学,照顾及不同层次安排作业,照顾不同层次组织考核,照顾不同层次进行学生评价,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各得其所、各得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大力解决的问题。

3、主动。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上学生的“被动与主动”是新旧课程的标志性区别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独立研究,是新课改必须坚守的学生成长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必须彻底摈弃,让课堂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和谐”,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可以培养出学生一生的主动。

4、潜能。新课改对学生潜能的发展寄予了极大关注。一方面是分类别、分学科、分层次、分内容、多样性地满足不同潜能学生的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段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把潜能的挖掘、激发、发展始终作为新课改的重要任务。只有潜能的充分发展,才有人的充分发展,只有潜能的充分发展,才能有各类各层次人才的健康成长。

课堂教学改革,是多方面的,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必须解决好“思维·层次·主动·潜能”四大问题。只有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