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管理 >> 基础教育 >> 浏览文章  
全面推进教育质量观的系统变革
时间:2013/1/8 14:55:09  来源:市教育局基教科  浏览:   字体:
                        作者:张志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2日
 
  应试教育带来的既不是孩子和家庭的未来,更不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社会迫切需要从非理性教育思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全面推进教育质量观的系统变革。这才是孩子之福、家庭之幸、民族之未来!我们呼唤人民群众教育维权意识的觉醒,坚定不移地捍卫每个学生的公平的教育权益;我们呼唤教育者教育科学精神的觉醒,拿起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的武器,追求幸福而自由的教育;我们呼唤各级党委政府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政绩观,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均等的有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
  ■张志勇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讲,需要从少数学生转向全体学生
  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从资源配置到评价标准,都是面向少数学生的。在资源配置上,倾全校之力,来保障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的需求;在教育评价上,用考试分数、升学率,特别是高分学生、重点升学率来讲话。升学无望的学生、不能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都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之外。这种教育价值观、评价观及其质量观,是违背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的。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讲,必须树立面向每个学生的教育质量观,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都能享受到有质量保障的教育,也就是能够学好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质量要求。
  同时,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有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各得其所。而且,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优秀的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像一个金字塔,塔底越宽厚、越结实,塔尖才能越高大。
  从教育本质的角度讲,需要从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让人成为人。也就是说,从一个自然人经过教育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且这个社会人,必然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否则就不能适应自己置身于的这个社会。
  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是:整个教育围绕考试和升学来组织和实施,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考试和升学传授知识。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的优秀教育传统不见了,德性培育这一教育最本质的任务被边缘化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秀教育传统不见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的土壤没有了;体育、艺术这些国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我国可以被任意调整甚至取消;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这些被世界先进教育潮流所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在我国迟迟无法“登堂入室”……
  从个性差异的角度讲,需要从同质发展转向个性发展
  教育不仅要满足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要通过开设可选择的、差异性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智力差异和学习性向的差异,进而通过这些课程带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谋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由于应试教育的日益泛滥,我国中小学教育越来越同质化,其主要表现就是升学考什么学校就重视什么,甚至升学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课程。这种应试教育不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教育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不仅开好必修课程,而且要开设好选修课程。同时在学生资源配置上必须坚持平行编班,积极试点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大力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只有这样的教育,教师才有动力,学生才有个性。
  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讲,需要从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
  人是主体。人的这种主体性体现在目的与手段两个方面。从人的主体性的目的性角度讲,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一切价值追求都是为了人,教育必须从人出发到人结束;从人的主体性的手段价值角度讲,人对自身的行为具有主动的激发、引领、调节与控制功能。从本质上讲,教育是对人的积极向上的主体性的弘扬。
  可是,反观当下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充满了对学生的外部控制,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弘扬。从学校角度讲,完全迎合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极端功利的认知,课程开设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接受不接受,一切以追求升学率为最高原则。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兴趣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荡然无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校教育质量自然会大大降低。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讲,需要从低效发展转向高效发展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教育与外部的关系而言,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内部的关系而言,包括教师教的规律、学生学的规律以及在教与学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成长的规律。遵循规律、依靠科学,教育就能得到健康发展,学生就能得到健康成长。
  令人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校生活越来越单一,单一到除了书本学习就是学习书本;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单一,除了学习应考科目,其他都是不务正业;学校教育形式越来越单一,除了上课、作业,就是考试;学校管理方式越来越单一,就是排名+奖惩。在这种教育支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学习动力越来越差,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从而导致教育质量越来越差。显然,不尊重教育规律、排斥教育科学,这样的学校教育必然是低效的。
  从教育民生的角度讲,需要从痛苦教育转向幸福教育
  教育是民生。教育生活本身的性质与状态,或者说,教师和学生喜欢不喜欢、自觉不自觉,直接决定着教师、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准。反过来,教师和学生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师生的教学状态,决定着师生教学潜能的释放,进而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和教育质量的高低。
  不能不说,厌学、厌教已成为当下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单调乏味、日益沉重的应试学习,致使学生越来越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感受不到生命成长的愉悦,感受不到童年时代学习与生活的美好。这不仅影响他们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对他们的未来甚至一生的幸福生活留下阴影、埋下隐患。同样,极端的应试教育也彻底扭曲了教师的学习与生活。从教育理想角度讲,教师从内心里并不认同应试教育,这就从根本上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打下了负面情绪的烙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讲,教师的学习生活极其单调,主要是教材、教参、教辅、教学报刊,人类经典文化知识和有兴趣的专业学习非常匮乏,等等。无疑,剥夺了师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教育,给师生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这种教育当然是违背人性的,也是违背人民群众根本教育利益的。
  应试教育带来的既不是孩子和家庭的未来,更不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社会迫切需要从非理性教育思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全面推进教育质量观的系统变革。这才是孩子之福、家庭之幸、民族之未来!我们呼唤人民群众教育维权意识的觉醒,坚定不移地捍卫每个学生的公平的教育权益;我们呼唤教育者教育科学精神的觉醒,拿起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的武器,追求幸福而自由的教育;我们呼唤各级党委政府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政绩观,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均等的有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