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管理 >> 基础教育 >> 浏览文章  
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时间:2015/11/3 10:28:16  来源:市教育局基教科  浏览:   字体:

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不约而同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把握什么方向?2001年,深圳市南山区成为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经过13年的课改实践与探索,该区得出了6条重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经验一:从教学模式改革走向课堂文化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反映的是课堂的一个维度,即教学行为维度。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它反映的是课堂的多个维度,能显现课堂的全貌。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但是,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引领着模式,模式彰显着文化。课堂文化建设往往要以教学模式建构为抓手,教学模式建构则需依靠课堂文化建设作为保障。

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文化便没有载体,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改革,不能走向课堂文化的重建,则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触及课堂的灵魂,无法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从教学模式改革,到课堂文化重建,是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维度改变到课堂教学多维系统的变革。

 

    经验二:采取“基本式+变式”的推进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课堂文化建设,都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式”,而应该采取“基本式+变式”的策略。

近几年,我区推进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是在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持续的行动研究上进行的,即推出一个“卓越课堂文化‘基本式’”:坚持“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教学氛围和心理环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等六种学习活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高度尊重各学校的优良传统,充分释放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加强专家引领,开展行动研究,做好“创造性重组”,实现“差异化生成”。整个区域有一个“基本式”,各学校可以有“变式”;每所学校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学科可以有“变式”;每个学科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位教师可以有“变式”;每位教师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种课型或主题可以有“变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学为本”。

 

    经验三: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有助于不断生成好的课堂教学。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也不够均衡:一是小学教学研究有余,高中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关于中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普适性的教学研究有余,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基于学科和学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此,各学段、各学科均需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课题研究范式,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将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它的特点是问题真、课题小、研究实、要求低、容易操作、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实现“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在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均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比如:“基本式”与“变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把握与尊重;教学目标导向与教学目标呈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预习的科学安排与指导;“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与评价;部分学生展示与全体学生的参与问题,等等。

开展“三备两磨两次超越”课堂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是近些年来大家普遍推崇的校本教研方式。它要求备课组开学初即明确教学进度与计划,做好集体备课安排;每次集体备课前,说课人负责印发说课稿和相关材料,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说课并演示课件;再进行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完善以形成公共教案和公共课件,上传公共邮箱,然后大家共享;最后各自个性化地发挥以生成课堂。事实证明,这种教研活动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并坚持不懈,效果非常显著。但实践证明,还有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更加深入、问题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显著,那就是“三备两磨两次超越”的课堂教学研究。

 

    经验四:改造现行教材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理念,而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编写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班本化实施”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如我区有的学校,根据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学本化”整合与改造,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本数学——整体模块学习导学用书》,它的主要学习模块有“我先学”、“我先做”、“我会了”、“游戏活动”、“计算能手”、“考考我”、“错题篮子”、“总复习”和“思维活动”等,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赏。

 

    经验五: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

 

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很强的课堂管理意识,也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顾此失彼,只顾按照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没有顾及课堂管理,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因为更加开放、更多生成、学生更加自主,因而课堂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大量的观课研究还告诉我们,下面四个课堂管理策略比较有效。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二是营造充满赏识的激励氛围,三是开展“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四是明确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例如,我区华侨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荆志强,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便是一手抓“生本教学设计”、一手抓“生本课堂管理”。他的课堂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行沟通引导策略,以统一学生、家长乃至于同一个班的各位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二是纵横分组管理策略,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管理实现了变“他管理”为“自管理”;三是对调检查批改策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检查;四是团队捆绑激励策略,学生兵带兵、兵教兵、兵帮兵,为了团队的集体荣誉每一个学生都竭尽全力。他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和参与质量都非常高,课堂非常活跃,但活而不乱。

 

    经验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则无论怎样改革都是落后于时代的。

    我区南山实验学校开展的“翻转课堂”实验,便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开展的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将新授课的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外或家中学习新概念和新资料,完成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则重点开展专题讨论、教师点拨以及与同学协作解决问题或进行实验,完成另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这个移动终端非常普遍、信息无所不在和信息随处可得的网络时代,课程内容非常开放,学习方式非常多样,交流互动非常便捷,教师和学校赖以存在的价值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意义建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于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6日第6版。作者王水发,系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