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风采 >> 名师名校 >> 浏览文章 |
他用大爱诠释生命的意义
——上海杨德广教授爱心捐助四川贫困生侧记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然而,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一样比胸怀更宽广的东西,那就是来自于上海杨德广教授的大爱。 一.苦难的童年 杨教授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为了生存,他从小跟母亲下地劳动,跟哥哥上山砍柴,帮家里做家务,上山敲石子挣钱。一边劳动他不忘一边读书,1953年毕业于江苏江宁县上坊小学,在南京市第九中学读完中学,“中学6年靠在上海当工人的哥哥每月寄10元钱给我,其中8.5元缴伙食费,每个月回农村家中一次,来回步行60多里。”在1960年考入华东师大读书时,吃饭免费,每月3元钱的乙等助学金,是他生活费的全部来源。11年里,他没有买过一次水果和零食。冬天没有棉裤穿,就用破布条裹在腿上防寒。他亲眼目睹有不少像他这样的贫困同学因生活所迫而退学。来自各方的资助,才使得杨教授能够顺利的读完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这在杨德广教授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的种子。他暗暗下定决心:假如有朝一日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将来自各方的爱心延续,去资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 二.“老贫困生”的责任 从华东师大毕业后,杨教授先是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后调入上海市高教局(现市教委)工作,然后又调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高教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 自1979年至今,先后出版著作30余部,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00余篇计300多万字。2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有20多项研究成果获奖。 成功之余,杨教授总觉得心里空空的。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硕果累累的老教授如此?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夙愿未了。 杨教授自从1960年5月入党的那一天起,就下决心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共产党员,一直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杨德广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永远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因此,我想多做一些慈善事业。” “2010年,杨德广清理了自己的财产,决定将一套房子卖掉,连同书稿费全部用来资助培育我成长的三所母校:上坊小学、南京市第九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是帮助部分贫困学生。希望在有生之年,至少能资助1000名贫困学生。” 有人曾经问道:“倾其所有的捐助让您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杨教授是这样回答的:“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原来也是一个贫困生,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资助贫困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看到许多贫困生得到这笔资助以后他们奋发学习,我非常高兴。半年多来收到很多受资助学生的来信,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也非常振奋。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三.爱心在四川延续 “一场秋雨一场寒”。昨晚的一场的雨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但丝毫挡不住杨德广先生等一行爱的热情。 9月11日上午,上海“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负责人、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和上海京浦投资公司爱心企业家单孟川等一行在县委副书记、县长邹登权,县委副书记唐宇驰,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少贤,童寺镇党委书记谭方友、镇长龚弟霞等的陪同下,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富顺县童寺镇芝溪小学校,爱心捐赠100万元。 ![]() 图为杨德广教授冒雨走在访问贫困生的泥泞路上 ![]() 图为杨德广教授捐赠四川贫困生100万元签字仪式 9月27日,经过学校宣传,学生打困难申请报告,班主任了解,科任教师讨论,村组干部研究审批,学校进一步审核,最终,学校281名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享受到了杨教授的捐助所带来的幸福。 ![]() 图为学校组织村组干部研讨资助对象 10月1日,学生回家写了3元(或5元)钱的幸福,有学生这样写道:“三元钱,在现在社会中,在很多人眼里根本就是一个不足一提的数字。三元钱,有伟大的时候,也有被践踏的时候。……当妈妈在买菜时与摊主砍价时,有时能砍掉五分,一毛时,那是胜利,那是荣誉,那时的几毛钱显得多有价值,多么伟大。当然,自己努力奋斗而挣的辛苦钱来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更伟大,他们的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让穷苦人家的孩子每天能吃上一顿健康,有营养的午餐,这给别人的不仅是一顿午餐呢,更是精神上的温暖。 当知道有位来自上海的老爷爷将用自己的毕生心血来帮助我们学校的贫穷孩子在学校免费或减免就餐时,我尝试性的写了一份申请,想到别人的血汗钱也不能轻易的贡献给别人吧!后来,我居然申请成功了,我减免了每餐三元钱,这让我感到很是惊喜。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孩子能得到好心人的资助,真是万分感激。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能为社会,为别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三元钱代表的不仅是我个人的幸福,更是这个社会的幸福——人的伟大与无私。” ![]() 10月8日,在学校行政,政教处的组织下,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捐助仪式。 ![]() 受助学生享受香甜可口的免费午餐 四.余光熠熠,爱心滔滔 “我能够有今天,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但我财力有限,因此先想到了直接培养了我的3所母校,为母校的贫困生尽点微薄之力”。他希望能用这些微薄的资助,帮助一部分贫困生渡过难关。杨教授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德广教育基金”,共同帮助贫困学子。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至少能资助1000名贫困生。”会上,杨教授如此平静的说。这是一位高境界的教授发自内心的话语,平平实实却掷地有声,来自教育局领导吴少贤、镇党委政府领导谭方友、龚弟霞、童寺中心校领导黄纯亚、学校30位学生代表,和部分校领导、教师代表以及6位家长代表,无不为之肃然起敬。 他认为,国家还不是很富裕,不可能解决每个贫困学生的困难。把积蓄的钱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也是为国家分担困难。如果能帮助一部分贫困学生度过学习、生活困难,让他们安心学习,学有所成,能顺利毕业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等于间接地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这对他是最大的宽慰。 五.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杨教授的人生哲学是:“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为社会和人民多做有益的事情。我从中学开始到大学,一直锻炼身体,从未间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抗干扰能力,要多做善事、好事,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苦中作乐。这样才能在学术生涯中保持活力和激情。”他认为,人要有思想、有理想,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奉献。 “有人劝我留点钱养老用。我认为人老了,花不了多少钱。我经常是一元钱面条吃三顿,不抽烟、不喝酒。有人说把钱留给子女,我认为我的责任是把子女培养教育成人,以后的路由他们自己走。我希望他们继承我的精神财富,而不是继承我的物质财富。目前儿女都有工作,都能自食其力,若要过更好的生活,不应靠父母,而要靠自己去奋斗。” 杨教授自豪地说:“捐款前,我征求了儿女的意见,他们完全理解我,坚决支持我。希望儿女继承我的精神财富”杨教授表示,他的成功,其夫人郭淑麟占有百分之六十的功劳。杨教授的夫人郭淑麟,读大学时也是个贫困生。她一生勤劳、俭朴,从不浪费一分钱、一粒米、一滴水,是一位毫不利己、乐于助人的共产党员。在积余的资金中,百分之六十应该属于她的。为了告慰九泉之下的夫人,必须将这钱用到最有价值的方面。资助贫困生最符合她的心愿,也是对她最好的安慰和尊重。杨教授相信,当她得悉今天这一善举时,一定会含笑九泉。 六.他用大爱诠释生命的意义 杨教授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为了助学,老教授卖掉了在上海莘庄地区的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加上多年积攒的工资以及在全国各地讲课、做报告、发表文章、出书的积累所得,成立了上海“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 古语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相信,在接受这份爱的同时,我们的受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更加勤奋刻苦,争取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回报党,决不辜负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和学校寄予的期望,将爱心接力棒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 服务之中去。”这句话说的正是杨德广教授这样的人啊!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