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管理 >> 基础教育 >> 浏览文章 |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自流井区教育局 (2010年9月21日)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就自流井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向大家做个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自流井区于200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任组长的区课改领导小组,出台了《自贡市自流井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自井府发2002【23号】),明确了课改实验指导思想、实验目标、实验任务。建成了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完成了新课程教师全员培训工作,课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经过八年多的课改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下面谈谈自流井区在课改实验中的做法。 一、抓培训,为课改启动提供人才支撑 根据省教育厅“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自流井区从2002年起每年均组织进入新课程的教师进行新课程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分为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培训转变了教师观念,培养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基本技能,为新课程的启动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人才资源。 课改启动后,我区高度重视教师后续培训,组织教师听讲座,看光盘,观摩课例,交流心得。并积极开展说课、优质课、教学论文竞赛等活动,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探索,形成了许多教学技术成果。 二、创新教研方式,整体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从2003年起,全区各校均建立了教科室,各校教研工作做到了“五落实”,即:时间落实,内容落实,人员落实、地点落实、总结反思落实,立足于解决课改中所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在丰富的教研实践中,自流井区结合本区实际创新了“主题式”校本教研、区域性分片教研、城乡学校共同体互动教研三大教研模式。 (一)“主题式”校本教研。 各学校根据教研组工作制度,将教师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学科三个大组,语文、数学以年级为单位,综合学科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备课组,在教科室的指导下,每月定期开展教研组活动。每次活动,均由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确定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然后,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做主题演讲人,其他人围绕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建议。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主题式”校本教研,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之间地交流,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区域性分片教研。 2003年,区教育局把全区学校分成光大街、檀木林、塘坎上、东方四大教研片区,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按照就近原则又增加了舒坪、仲权、荣边三大片区,片区教研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小的学校由于同一个年级教师少,缺乏交流、研究匮乏的实际问题。我区基础教育中心研究成果“小学区域性‘整体互动、分片研讨’教研模式”荣获了省教育厅首届新课程成果一等奖。 (三)城乡共同体互动教研。 2005年行政区域调整后,为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自流井区教育局采取了城区学校(包括幼儿园)与乡镇学校结对帮扶的发展方式,2008年更进一步建立了8个城乡学校共同体。共同体学校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统一教学管理和教研,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干部交流,促进了城乡学校新课程理念的融合,带动了乡镇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城乡互动较好的解决了师资不均衡的矛盾,也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三、强化教育科研,破解课改难题 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也是破解课改难题的利器。2002年以来,全区学校申报了40余项课题。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内容涉及学科教学、学生的品德养成、学校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了保障各课题的顺利开展,2003年起区教育局实施了教育科研经费的专项拨付,出台了《自流井区教育科研奖励办法》,为课题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2010年又出台《自流井区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自井教发2010【21号】),实行课题资助金制度和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确定每年投入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育科研。经过几年辛勤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自流井区自课改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育科研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市教研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优秀奖1项;市课改成果奖一等奖49项。这些科研成果有效地解决了课改过程中凸现的一些教学实际问题,并在全区做了推广应用。 四、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2004年,自流井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意见》,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塘坎上小学通过《现代数学》讲座为培养思维活跃的数学苗子进行了积极探索,受到了家长、社会的高度评价。东方小学根据本校德育工作经验编撰而成的《东方小学德育读本》为全区加强学生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育英小学在创科技示范学校和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总结出的《小学生科学实验五十例》,已在全区推广。檀木林小学开发的《古诗词诵读》将祖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与学生分享,以诗陶情、以诗育德、培养学生从小崇拜祖国的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传承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借《扎染》研究课题于2008年进入全国人教版美术教材十二册之机,檀木林小学开发有关扎染的校本教材,拓展学生艺术特长,传承地方文化,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索,自流井区已形成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引用、改编、新编等多种形式开发校本教材的格局,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五、强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为课改理念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呈现。自流井区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智慧课堂”、“三清”课堂等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式、实践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尝试和运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形成了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环境,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六、探索评价改革,引领课改方向 课程改革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冲击特别大。课改后,我们对学校的评价从单一的教学评价发展成为各项工作的综合评价。当然,教学质量好坏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教师的考核不仅关注教学质量,更关注平时教学过程的表现,并兼顾学生及家长的评价。区基础教育中心形成了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教学评价办法,对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小学义务段学生学科成绩评价改为等级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为“等级+激励式评语”,改教师单向评价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改革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自流井区小学连续几年在市质量抽测中领先,中考成绩不断攀升,管理体制调整三年来高考连续在自贡市同类学校中获得佳绩,受到市、区嘉奖。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国民素质的重大实践,八年多来的新课程改革,让教师尝到了丰收的喜悦,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更让学校焕发了青春的朝气。自流井区将借本次会议的东风,更加深入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应用的贡献。
上一篇:践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群策群力谋发展,真抓实干出质量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