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风采 >> 名师名校 >> 浏览文章  
雷鸣习惯了,也就留了下来
时间:2012/3/3 10:39:32  来源:教育导报20120301  浏览:   字体:

 他把人生中30年的时间奉献给了当地的农村完小,是村民家中请客的“座上宾”。

  “以和治校”是他的信条,每年年终考评,他的群众评议始终都是100%满意。

  他说自己唯一的愿望就是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百姓,对得起教师。

  2月15日下午,我们从富顺县城出发,前往距离县城近50公里的李桥镇。这是富顺县城较为偏远的乡镇,此前一直不通公路,人们赶往场镇只能步行,只要一遇到下雨天,脚上的稀泥重得会把鞋子都粘在泥泞的小路上。直到 2010年底,这个乡镇才有了一条狭窄的乡村公路。

  随着道路越来越窄,弯道越来越多,车行的速度也越来越慢。车行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李桥镇高滩小学校,此行要拜访的是这所学校的校长雷鸣。未见到雷鸣前,关于他最多的描述就是“一位在乡村学校坚守了30年的教师。”30年,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时间符号,但对于雷鸣来说,也许意味着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历程。

  ● 家一样的温暖

  让老师们留了下来

  在学校,雷鸣的威信很高。这样的威信,源自于他对工作的认真,学校哪个老师因故不能上课了,雷鸣都会顶上去;这样的威信,源自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就算老师们做不到,他也要坚持做到;这样的威信,还源自于雷鸣的“以和兴校”,这位和颜悦色的校长很少动怒,他喜欢跟老师们讲道理,“讲着讲着,老师们自己就服了。”这是一所民主的学校,所有的制度由教师们举手表决。每年年终考评,雷鸣的群众评议都是100%满意。

  高滩小学还有一个传统,每次新来的教师,都由学校照顾其一周的生活。由于雷鸣一家住在学校,很多时候,照顾新来教师的责任就落在了他的头上。郭虎是这学期才从攀枝花到学校的一名新教师,刚来的那几天,由于宿舍还没有收拾好,他就在雷鸣家里吃住。郭虎说自己有些受宠若惊,因为这位校长不仅待人亲切,还亲自下厨,为自己做了好几样拿手菜。

  高滩小学现在24名教师中,有7个曾经都是雷鸣教过的学生,教导主任刘彬就是其中一位。1997年从荣县师范毕业后,刘彬回到了这所培育过自己的学校。刚一回来,雷鸣就让他做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这是很重要的岗位,雷鸣不断鼓励刘彬说:“年轻人应该多些锻炼。”雷鸣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谈话,让刘彬很受鼓舞,很快,他便适应了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刘彬的记忆里,雷鸣上课很严肃,课堂纪律很好,课堂也很生动,他至今仍记得雷鸣在教高尔基《海燕》一文时给大家学海燕的叫声,“那真是有趣极了。”刘彬说。

  这些年,陆续有老师来来走走,但最近几年,再也没有一个老师因为学校条件艰苦而离开。在这所“累并快乐着”的校园里,在时间点点滴滴的流逝中,老师们的心凝在了一起。而农村教师常有倦怠感的情况也消失了,现在,学校里的教师们铆足了劲,甚至出现了争着上课,争着辅导学生的现象。

  ● 安下心来教书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1982年8月,19岁的雷鸣从富顺师范学校毕业,随后被分配到李桥镇高滩小学校任教。当时的高滩小学环校皆山,30多里外才有公路和场镇;教室不足10间,皆是竹编壁的平房;活动场地仅是一片泥坝;教师的住所也是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的竹编壁土屋。抱着“暂时先呆着,以后有机会再离开”的态度,雷鸣试着安顿了下来。

  很快,雷鸣当初的想法就改变了:身边老师们刻苦耐劳的精神使他感动;台下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让他如负重任。雷鸣明白了自己该干什么,“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怀着这个朴实的信念,雷鸣彻底安下心来。

  山区学校缺教师,尤其是完小辖属的村小学校。高滩小学辖属两个村小,一个是五福村小,一个是黑凼村小,哪个村小缺老师,雷鸣就主动申请到那里去。在黑凼村小学工作的3年时间里,学校就一间教室一个班,其他什么也没有。由于学校没有做饭和住宿的地方,雷鸣每天早晨要走10多里崎岖的山路,提着教科书和批改后的作业本到学校,中午吃带去的冷饭,下午放学后他又要带上学生的作业,拖着疲惫的身子,走10多里山路回到完小。每周6天,天天如此。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旧严谨执教,每堂课都精心准备,每次作业都认真批改;学生缺了课,他会利用休息时间帮学生补上,学生和家长非常喜欢他。有一次,因高滩小学急需初中语文老师,学校要调他回完小工作,学生和家长知道后一起找到校长,恳求不要调走雷鸣老师,校长亲自组织召开学生会和家长会,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了家长和学生。

  ● 迎难而上

  山村小学旧貌换新颜

  1993年下期,雷鸣做了高滩小学的校长,那也是他经历的最困难时期。当时学校欠了3万多元的债务没还;教师宿舍、教室四面透风,连一间办公室也没有;21个老师,当年就调走了10个,且多为骨干教师。

  为了给老师们发工资,雷鸣只好硬着头皮去借钱,“没钱就别发钱,一个校长还跑来借啥子钱!”钱不但没借到,还遭了一顿白眼,但雷鸣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对学校各方面情况做了全面分析后,他与校委会很快就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首先是狠抓质量提高,针对骨干教师少的情况,雷鸣大胆启用新教师;同时,学校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针对经费困难,学校不能正常运转的情况,雷鸣实行开源节流,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学校的债务全部还清,并且实现了经费有节余。

  学校管理理顺了,债还清了,摆在学校面前的又一难题就是如何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1995年,机遇来了。富顺县开始组织实施第一批安居工程,雷鸣积极向上级争取,得到了县政府、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修起了教师宿舍楼、食堂和教师活动室。紧接着,雷鸣又抓住全县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机遇,筹划修建教学楼。在当时路不通,经费缺口很大的情况下,很多人劝雷鸣不要干,但他却下定决心再困难也要干,要让学生们在好的环境中学习。

  在一年多的修建过程中,雷鸣不知走了多少山路,也不知向领导做过多少次汇报。为了运材料,他组织师生修了10多里路;由于经费缺口大,雷鸣向当地村民求助。他和老师们挨家挨户上门去拜访村民,当得知是为了给孩子们修建新的教学楼,村民们纷纷慷慨解囊,雷鸣感慨地说,“我们一定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终于,一幢四层16间教室4个办公室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同时还新修了厕所、围墙,建起了运动场,硬化了学校地面,美化绿化了校园,高滩小学成为了当地最好的建筑,简陋的山村小学旧貌换新颜。

  ● 帮助学生

  自己掏工资给学生付学费

  山区很穷,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缴不起学费或家庭对教育不重视而辍学。从参加工作起,雷鸣连续当了10多年班主任,每年要花大量精力跋山涉水去做家访。家庭经济困难的,雷鸣想尽一切办法减免缓,学校解决不了,他就自己想办法解决。为此,雷鸣年年要被学校扣一两个月工资做学生学费。

  为了便于学生与家长沟通,雷鸣把自己的电话号码通过短信告诉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同时也把自己家里和办公室的电话告诉学生,随时供他们免费接打。生活中,学生头发长了,雷鸣把理发师傅请到学校为学生理发;学生冷了,他就找衣服为学生御寒;学生病了,他就掏钱为学生看病。雷鸣说,自己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百姓,对得起教师。

  如今,雷鸣已教了当地两代人,他所教过的学生都陆陆续续地走出了这所村庄,他们拥有了知识,有的成为了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有的成为了企业家、公务员、教师。每当教师节、春节等节日,雷鸣总会收到一个个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这也是他最快乐和欣慰的时候。

  最近几年,学生们只要一回到老家,都会张罗着开同学会。去年正月初三,20多个学生穿着雨靴一起走到学校,就是为了见雷鸣一面。而成功的学生,为了回报恩师,还为现在的学校捐了不少桌椅。

  2009年,雷鸣被评为自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2010年被授予“自贡市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教师节获得四川省怡和烛光奖。面对所有的荣誉,雷鸣表现得很平静。就像30年的坚守对他来说,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

  当天,我们离开高滩小学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回过头望去,白色的教学楼在夜色中引人注目,和周围低洼的平房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的确,这应该算是当地最好的建筑,就如同夜色中矗立的灯塔,发出指引的闪光。也许,在未来的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雷鸣和高滩小学将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在很早的时候,他们已经融在了一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