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自贡教体云平台 >> 教育风采 >> 名师名校 >> 浏览文章  
李渔鑫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农村教育
时间:2011/10/20 10:14:02  来源:自贡晚报  富顺县教育局  浏览:   字体:

三十年如一日  坚守农村教育

——记农村教师李渔鑫的感人事迹

33年,就历史长河而言,弹指一挥间;就普遍概念而言,艰难而漫长;就信仰者而言,幸福而短暂。富顺县板桥镇黄大塘小学的58岁教师的李渔鑫老师,一个乡村教师,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信仰的人,幸福地坚守在偏远的农村学校,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1974年,李渔鑫高中毕业后进入富顺师范进修。从1978年开始到石龙村黄大塘小学代课,1979年,李渔鑫通过考试,从代课教师转正为了公办教师,至今没有变动工作单位。由于爱人在自贡做生意,1979年他的小家也就安在了自贡,但他星期一到星期五都以校为家。

艰苦的条件  全才的教师

       黄大塘小学由四间红砖教室和一个小操场构成,但干净整洁的校园、琅琅的书声让人怦然心动: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认真学习着。一个穿着西装、面着雪白衬衫的瘦高男子走了出来,他就是李渔鑫老师,李老师精瘦的脸庞布满岁月的沧桑。但李老师腰背挺拔,目光炯炯,他说:“我对学生们的仪表要求很严格,并不是农村娃娃就非得一腿泥巴。干净、整齐是学校的起码要求。”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好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校门外就是石龙村村委会办公室,学校来个人,可以借用村委会的地盘接待。李渔鑫的办公室内赫然摆放着一张带有老式蚊帐的老式木床以及标准的办公桌、燃气灶、碗橱、体育器材、课本、作业本……这里是容办公、住宿、厨房、学校仓库、广播、上下课铃声控制等为一体的不到20平米的“多功能”办公室。李老师说:“这不奇怪,我一周在校5天,工作和生活不能分家的。再说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

目前黄大塘小学包括李渔鑫在内一共有4个老师,全校135年级和1个幼儿班共有4个班,共有学生138人,老师实行“包班制”,每个老师既要教语文、数学,还要教体育、美术、音乐、思想品德、健康安全、微机课等课程。

学生成长  杨树成材

2009年以前,黄大塘小学在石龙村10组的一座荒凉的的小山上。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生气。李老师用钻子在校园内外凿了43个坑, 种下了43棵树,播下了43种希望。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桃李”已然满天下,杨树也枝繁叶茂,而李老师依然驻守校园。回忆当初,李渔鑫眼神复杂,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杨树见证了他的辛勤耕耘,见证了他的无私奉献,见证了他对学校的真挚热爱,见证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幸福源于学生的敬畏

李渔鑫说他从来不会向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更不允许他们树立不能企及的梦想。唐世香是他已经教毕业了的学生,小唐是班上年纪最大、个子最高的学生,但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差。4年级的小唐当时已经14岁,他是班级里面被同学嘲笑的对象。李渔鑫决定通过在班级树立小唐的威信来激发小唐的学习兴趣,他与小唐私下约定:“课堂上我提问你都举手,能回答的就举左手,不会回答的就举右手,这样我就晓得你哪些会哪些不会,其他同学看到你每一次都举了手的,也不会嘲笑你了。”这一招既保护了小唐的自尊,又方便了自己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很快,小唐的自信就回来了。鉴于小唐贫穷的家庭状况和小唐并不突出的天赋,李渔鑫课余专门教给小唐一些诸如记账、打借条收条等实用的知识。如今,17岁的小唐已经小学毕业,在沿海打工。

李渔鑫评价自己的学生说:“我学生里面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或许没有,但最终都是能自食其力不给社会造成负担的人,我很欣慰。” 他说,清楚小学这种基础教育在人生中的奠基作用,但更清楚小学教师在一个学生成人后的记忆中是永远无法和高中、大学老师相提并论的。正因为此,能被自己学生记得并偶尔得到他们的问候,他感觉很幸福。

稀微的荣誉  全新的理念

从教33年的李渔鑫获得的荣誉不多,他淡泊地说:我知道我的荣誉在哪里,我从没有辱没教师称号,就是我的荣誉;学生人数的增加,就是我的荣誉;父老乡亲和学生对我的肯定,就是我的荣誉。

李渔鑫曾经穿了一件不必扣上纽扣的大衣去上课,结果被学生反问:“你为什么自己不把衣服穿归一呢?”此后,为了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他更注意个人仪表和言行的规范了。

         李老师说:“农村孩子淳朴、天真、不娇气,只要施以爱心,学生是很听话的,比城市孩子更单纯。不要认为农村孩子教不好,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要用换位思想考虑问题——‘如果我是那位学生,会怎么想呢?’。要提高学生,不要在思想上、学习上施以太大的压力,要先动之以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很神圣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只要学生亲近老师了,学生的成绩就必然会上升;反之,学生对老师有对立情绪,那问题就严重了。教书是育人的工作,要尽量不马虎,时刻准备牺牲自己的时间、利益和心思。教师要潜心教书,不要做其他的发财梦,工资就是教师的利益,学生就是教师的利益。”

职业的选择  特别的家训

       李渔鑫有一儿一女,在子女职业的选择上,李渔鑫鼓励儿子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因为儿子的脾气好,有耐心,适合当老师。而当女儿提出要考师范的时候,李渔鑫则一口否决了,原因是:“女儿不适合做老师,她虽然善良有爱心,但很急躁,急躁的人不具备当教师的起码资格,教师需要有爱心和耐心。”石龙村原村支部书记黄发财老人证实:“李校长在这里教书30多年,从来没有见他跟哪个学生着过急,也从来没有跟任何家长红过脸,有过争执,但娃娃些都很听他的话。李老师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任何时候都是他在等学生,不是学生等他。”

为贫困孩子拾荒

家住盐都花园的李渔鑫周末从学校回来都拎着个白色塑编袋,他戏称自己是“住在富人区的拾荒者”。白色塑编袋是用来装小区内居民丢弃的旧衣物鞋袜的,“邻居们富裕,丢掉的很多东西都能穿能用,我拣了带回学校,农村贫困娃娃多,他们用得上。” 李渔鑫爱人对他的行为开始有些微词,觉得在邻居面前丢人了。但后来,她也慢慢理解并习惯了丈夫的行为,甚至主动帮他收集这些旧东西。

    暮色苍茫,寂静的校园,李老师依然在守候,依然潜心备课,依然认真批阅。看似寂寞的他过着十分充实的生活,因为他心中有信仰,因为他热爱农村孩子,因为他乐于奉献。